燃油车的车主,或许并不怎么担心,因为加油站到处都是,但新能源车主就麻烦多了,目前充电桩、充电站的数量还是不够用。
那么,有没有什么办法,可以在传统的充电桩、充电站之外,缓解一下用户的续航焦虑问题呢?
你在某些高速的服务区,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,一个尺寸较小、能自行移动、像行李箱一样的装置,看上去像是个自动贩售机,但实际上它来回穿梭是为了给新能源汽车充电,这个机器人,就是汽车充电宝。
这东西的操作流程一般是这样的,用户扫码下单,登记自己的车牌和位置信息,它就能自主开到车辆跟前充电。
当然,还有一种方式,那就是用户扫码后,由服务区或者停车场的工作人员驾驶充电宝来到用户车辆旁边,然后进行充电。
至于充电速度,目前国内某品牌推出的最新产品,已经可以实现10分钟增加150公里的续航,这比目前主流的高压快充要慢一些,但作为一种应急补能手段也是可以的,10分钟,也就是你在服务区上个厕所的时间。
这种机器人,就是典型的“电找人”,它解决的并不是充电速度的问题,而是便利性的问题。你不用再开着车寻找充电桩,原地等待即可。
从理论上来说,如果充电桩建设完全到位,每辆车都能轻松找到充电桩,那么就没有必要搞这种移动式的汽车充电宝了。
但关键是,目前国内的充电基础设施都不完善。新型的带有充电桩的停车场还不完善,现有的停车场加装充电桩也需要考虑改建成本、利用率、电网扩容等问题。
例如某些写字楼的地下停车场,充电桩在非工作时间实际上是闲置的;还有大部分的景区停车场,淡旺季车流量差距巨大,旺季时不够用,淡季时很多充电桩也是闲置的。
那么在现阶段,移动式的汽车充电宝就是一个很好的“补丁”,它的工作时间是可以调节的,可以跟着用户一起上下班,跟着景区的客流量进行调节,还可以在夜间的“谷电”时间段进行蓄能,白天再进行服务。
根据国内某些公司提供的方案,在一个大型停车场提供这种服务,甚至连电网扩容都不需要。
也就是说,汽车充电宝是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,发展出来的一种权宜手段,但它的确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场景。
其实充电宝这个东西,人们并不陌生,大家都接触过手机的充电宝,只不过它容量比较小而已。
而国内不少厂商推出的户外移动电源,实际上也是一种充电宝,但容量和充电功率还是小,只适合给户外照明灯、电磁炉之类的充电。
几年前,部分厂商甚至还推过家用版的充电宝,但你想想,它是不是一种鸡肋呢?家庭用户有条件给充电宝充电,为什么不直接给车充电呢?
所以汽车充电宝这个事儿,还是得走“B to C”的模式,让专业的人或者公司去做。
最普遍的应用,是高速服务区、机场、景区、写字楼、大型科技园区的内部停车场,尤其是那些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方。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这几天湖北、湖南等省受大雪影响,很多新能源车型被困高速,在现有条件下,对这么多受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是不现实的,但汽车充电宝就可以,它本来就是玩“电找人”的。
想象一下,一排汽车充电宝,利用清理好的应急车道,去给受困汽车充电,是不是一种很温馨的场景,必要的时候,它甚至可以用无人机空降的方式进行定点投放。
如果你经常去机场,可能就会发现,汽车充电宝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,国内已经有大量的公司从事汽车充电宝研发。
中国新技术、新概念的应用速度我们都是知道的,这些汽车充电宝有些能够无人驾驶,在停车场内自动识别、绕开障碍物;有些自带机械臂,连插拔充电枪的活儿都干了;部分厂商开发的充电宝,甚至还有提前给用户占车位的功能。
作为现有充电网络的一种“补丁”,汽车充电宝的确引起了各大厂商的注意,连华为都已经入局。
2023年9月份,中国石油搞了一个“超级充电示范站”,汽车充电宝与华为超级充电桩、捷能换电、星星充电等一起入驻,其价值还是得到了认可的。
除了技术上可行之外,汽车充电宝还能为运营单位提供一些额外的收入。根据调查,上海市的K11购物中心里就有这样的汽车充电宝,充电费用与市内其它地区差别不大,每个机器人每天能卖200多度电,不到两年就能回本。
不过到目前为止,汽车充电宝还处于起步阶段,很多商业模式还有待开发与探索。从理论上来说,即便充电桩建设越来越完善,也不太可能覆盖每一种充电场景,所以这种移动式的充电宝,未来的前景还是不错的。
结束语: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快速向新能源时代转型,与“电”有关的各种玩法都有价值,汽车充电宝就是其中之一,作为普通用户,让一个机器人过来给你送电,除了解决用电需求之外,它是不是还有一种仪式感呢?